|
摩拜和ofo到底哪家强?谁都别闹,我们用数据来说话数据才是硬道理。 来源 | Cheetah Lab(猎豹全球智库) 作者 | 余然 近日,投资方为自家产品站台,让摩拜和ofo的争斗正式浮现在了公众面前。 ofo方的观点在于,目前ofo市场占有率已是头名,摩拜已无机会;摩拜方的观点在于,ofo的车没有物联网基因,未来想象空间不够。而背后争论的核心在于,共享单车的未来在哪? Cheetah Lab(猎豹全球智库)结合libra大数据平台数据,从市场现有状况以及公开资料,重点分析摩拜与ofo,展望共享单车市场走向何方。 Part1 摩拜vs ofo 谁代表共享单车的未来? 昨日“马虎互怼”,争的不仅仅只是单车市场的输赢,而是谁代表未来? 从数据来看,ofo和摩拜已经占据了市场头羊的位置,并且两者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势,目前属于难分高下的状态。但双方未来的道路已经显现。 Cheetah Lab认为,摩拜和ofo的争斗必将会持续下去,直到一方坚持不下去,或者双方合并。 ofo活跃渗透率占优 摩拜人均打开次数高 ofo成立稍早,起初瞄准与校园共享单车,直到 2016 年初才在社会开始投放;摩拜诞生稍晚,但诞生之初就是瞄准着在社会投放。 2017 年 3 月之前,摩拜的活跃渗透率始终领先于ofo,直到今年 3 月,ofo得到了滴滴领投的D轮4. 5 亿美元开始发力。其后,ofo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力度的免单、优惠活动,最终在 3 月中旬超越摩拜。 目前看来,ofo的活跃渗透率稍微领先;但摩拜在周人均打开次数上占有优势。活跃渗透率领先意味着有更多的用户使用ofo,而更多的人均打开次数意味着更高的用户粘性。虽然目前摩拜、ofo各有优势,但现在就断言谁力压谁为时尚早。 融资比拼:规模相仿 烧钱谁也烧不死谁 数据来源:IT橘子、公开资料整理 6 月 16 日,摩拜宣布完成新一轮 6 亿美元融资,本轮摩拜融资由腾讯领投,摩拜截至目前融资已经超过 10 亿美元,融资后,摩拜估值在 20 亿到 30 亿美元之间。而据业内分析,目前ofo的估值也在 20 亿到 30 亿美元之间,据传言,ofo目前正在接洽新一轮的投资。 昨日的“马虎互怼”也侧面反映出,ofo和摩拜都并不满足与现在的市场地位,都不愿将这个风口上的市场拱手让人。 摩拜的目标是用专属的封闭场景去创造一个类似于滴滴的超级移动入口,而ofo想做的是做一个单车的大共享平台。虽然战略方向不同,但是绕不开的都是铺量、投放。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也看到摩拜和ofo背后都有几十家投资方在支撑着,而摩拜背后的腾讯,ofo背后的滴滴、阿里巴巴又能提供巨大的流量支持。到了现在这样的节点,谁也不想输给谁,而拼烧钱,谁也烧不死谁。 用户比拼:ofo用户年轻化 摩拜职场人士多 从用户画像来看,ofo代表未来的年轻用户更多,而摩拜变现能力强的成熟用户较多。 ofo的 24 岁以下用户要多于摩拜,这或许是因为ofo多元化的产品特性有关。例如ofo除了主打车型外,会在市场上投入公主车、肌肉车,和700bike联合推出一些新颖的车型,这些车型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或许是由于车型轻便的原因,ofo中女性用户占比稍高于摩拜。 摩拜用户在 24 岁以下区间的用户没有ofo那么多,摩拜用户在25~ 30 岁,31~ 40 岁高于ofo。25~ 40 岁这部分用户都较为成熟,通常是已经在职场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 运营推广:摩拜的敌人叫“造价” ofo的敌人叫“时间” 从造价方面来说,ofo胜出一筹。 ofo的最大优势在于低成本,市场预估ofo的单车成本为 300 元,同样的资金下ofo可以投放更多的车辆,低成本对于市场爆发期的快速投放显然非常重要,这也是ofo目前增长如此迅猛的主要原因。 摩拜在造价方面显然没有优势,即使是造价更低的Mobike lite版,造价也达到了 500 元,因此摩拜也不可能像ofo一样迅速的铺量。 可如果再时间拉长,造价的优势或许就没那么明显,低成本反而会成为隐患。 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型中,除了骑行人次和频次,最重要的成本就是单车折旧,在这点上ofo要逊于摩拜。 据财新调查文章,市场预估ofo的年折损率为10%到20%;摩拜车辆的前后多批成本差异较大,但年折损率相对更低。 这也就是说,ofo如果需要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持续不断的像市场投入新车辆以弥补折旧后无法使用的车辆,如果战线继续拉长,摩拜在运维方面的优势便会越发体现,这大概是ofo方面不想看到的,也是这或许也是ofo如此急切的想结束战斗的原因。 未来想象空间:差一把智能锁差了多少? ofo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铺量,以数量取得优势。大数量及大平台,大平台及大流量,大流量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互联网有太多,例如快手、wifi万能钥匙、开心消消乐等,都曾经走过相同的道路。ofo会沿用相同的路径吗?按照现在的趋势,非常有可能。 摩拜方面承载的,则是摩拜和腾讯对于物联网的设想。摩拜与ofo的最大区别在于摩拜可以实现对车辆的精准定位,这是物联网的基础之一,定位车辆使得调度运营成为可能,车辆不易丢失、被偷盗,降低了运维的成本。 摩拜投资方的愉悦资本创始人刘二海曾公开透露:“腾讯没有选择ofo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ofo并无技术驱动的基因。”腾讯投资摩拜的主要动因,或许就是其物联网拥有带来数据的潜力。正如,凯文凯利的那句“一切生意都是数据生意”,腾讯或许已经谋划好了怎么运用摩拜带来的物联网数据,现在只是默默的等待变现的那一天。 ofo与摩拜差的只是一把智能锁,却丢失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海外市场?现在只是噱头 当下核心还是中国 虽然摩拜和ofo都在海外城市有投放,但Cheetah Lab认为这并不代表其今后争夺的焦点会从中国市场转移。 首先是用户需求的问题。共享单车虽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用户的需求,但我们无法直接断言海外用户对自行车有怎样的需求。例如,英国、法国目前自行车租赁项目多为政府支持的有桩自行车,发展时间较长,布点也比中国完善。国外用户对无桩共享单车的需求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疑问。虽然摩拜和ofo都融了大量的钱,但其能否有资源和人力在国外市场铺量烧钱,复制像中国市场一样的培养用户习惯的方法,这个也是存疑的。 其次是支付方式的问题。过往的红包大战、网约车大战大大推进了中国移动支付体系和培养了用户移动支付习惯,也为共享单车的爆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征信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例如美国,用户的支付习惯是依赖信用卡为主,而这或许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 还有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全球各地对自行车的法规不一样,例如英国对自行车骑行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其中一条,夜间骑行自行车必须开灯,包括一个白色的前灯和红色的后灯。共享单车如果需要在海外发展,一定是需要遵守当地法规,并做一些改版的,而改版就意味着需要提高制造和维护的成本。在市场前景不明晰的情况下,相信摩拜和ofo都不会盲目的在海外进行投放对决。 因此,Cheetah Lab认为,目前共享单车在海外的布局,更多是为了提升舆论的影响和融资的宣传,其核心争夺市场依旧在中国。但我们也不排除未来两者会在海外某个区域市场掀起一场大战的可能。 现状小结:ofo占据数量优势 摩拜的想象空间更大 目前,摩拜和ofo仍在近身缠斗,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摩拜融资略有优势,或许会在投放方面刷出一波小高潮追上ofo;ofo的智能锁说了很长时间,或许也会在近期有相关产品推出,补齐和摩拜的技术差距。这些都是不定的因素。 只是两家目前似乎还将注意力放在了舆论场上,网上一搜摩拜或者ofo,出来的都是各种都是关于两家的各种公关稿和小黑稿,什么“力压”、“遥遥领先”、“望尘莫及”等词语着实辣眼睛。 Cheetah Lab希望两家回归商业本质,用产品说话,不好吗? Part2 共享单车市场:市场霸主形成 头尾分明 谁也不曾这样想到,中国会以共享单车方式重新变成自行车大国。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兴起,共享单车 2017 年一季度开始爆发,虽然半路遇上各地政策限制,但是仍然阻止不了火热的资本之风将共享单车吹成当下最火热的风口。 去年 9 月,朱啸虎曾经放出豪言要让共享单车战斗在 90 天内结束。过去了好几个 90 天,共享单车大战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入局者越来越多,牵扯利益方越来越广,市场上从仅有摩拜和ofo两个玩家,增长到 30 多家共享单车平台。Cheetah Lab选取其中Top10 进行分析。 相比于今年《 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app排行榜》ofo、摩拜、小蓝单车成为上涨最快的三个共享单车App,其余App略有涨幅,有的还出现了下降。 摩拜和ofo组成了第一集团,与其后的各种单车形成了明显的差距。摩拜与ofo目前是市场中毫无争议的巨无霸。但共享单车的第二集团中的新变化也值得注意。 App的打开次数是共享单车日均单量和用户粘性的另一个侧面反映。相比《 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app排行榜》中的共享单车排行榜,各家共享单车的周人均打开次数都有一定的上升。共享单车市场已经过了启蒙期,用户教育已经完成,目前共享单车已经变成了用户的切实的需求。 从周人均打开次数上看,各家都差不多,除了永安行和哈罗单车,各家共享单车几乎都在 14 次以上。摩拜和享骑电单车达到了 21 次以上,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打开 3 次以上。 小蓝单车、酷骑单车、永安行、哈罗单车组成了第二集团。第二集团的活跃渗透率明显落后于第一集团,和第一集团相比,第二集团的活跃渗透率相比于一季度末尾略有上涨,但并没有很大程度的变化。 第二集团中,小蓝单车跃居成为第三,是二集团中上涨最快的。小蓝单车A轮融资 4 亿元,是第二集团中融资最多的,除此之外,小蓝单车还与阿里巴巴芝麻信用打通,可以无押金用车。有了资金支持和阿里巴巴的背书,或许是小蓝单车得到快速增长的原因。 永安行虽然在 2017 年 3 月完成了A轮融资,但其后永安行宣布因意见分歧,暂缓对无桩共享单车的投放;另外永安行还卷入了一场专利侵权诉讼,虽然最后以永安行申诉而告一段落,但种种因素叠加起来,永安行的活跃渗透率也因此下降。 永安行成立于 2010 年,最早与政府合作,运营有桩公共自行车系统,但其在共享单车领域入局并不算早,虽然有着共享单车的标签,但共享单车 2016 年收入在永安行主营业务占比仅0.12%。目前,永安行宣布重启IPO进程,然而其在招股书中却没有再提“共享单车”的概念,卸下共享包袱或许对永安行的发展更好。 从活跃渗透率走势中不难看出,酷骑单车和哈罗单车是共享单车较晚的入局者。依靠资本的力量,酷骑单车和哈罗单车获得了快速的增长。目前酷骑单车和哈罗单车的活跃渗透率,已和去年 11 月时的ofo差不多。而它们也代表了一些看到资本风口后入局的创业者,风口还还有时,依靠资本的力量迎风起飞,但是风口之后呢? Part III 结语: 未来半年或是洗牌期 共享单车的火爆,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用户的生活。 共享单车救活了传统的自行车工厂,掠夺式的抢走了自行车店零售店、代理商的饭碗;共享单车改变了中国用户短途出行的习惯,几乎取代了摩的司机;传统单车修车铺几乎没了生意.....各类app为了搭上共享单车这股风口,也纷纷接入共享单车,例如百度地图就开放了入口,接入了摩拜和ofo,更不用说投资了ofo的阿里巴巴将支付宝开放接入ofo。 共享单车确实为中国用户带来了方便,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共享单车是靠侵占公共空间资源而获得的快速增长。更不可否认的是,高峰期的公交、地铁站周围几乎无处下脚,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已经真实的影响到了公共秩序。可以推测,政府的监管方案已经正在起草,很可能会出台电子围栏、强制报废等机制,届时市场上不合格的平台将会处境艰难。 只是共享单车这股风口实在太强,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家平台都在忙着铺量,大搞黄金车、彩虹车等博人眼球的产品,玩一些放卫星、加iPad等花边噱头,忽略了头顶头发丝悬着的剑。 6 月 13 日,悟空单车宣布退出市场,成为首个出局的共享单车平台,这或许也说明共享单车的风口已经到达了一个节点,之后的路只会越走越难。 头部玩家已经在展望共享单车的未来了,尾部玩家还在为能否看到明天而苦苦挣扎。浪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或许今后的一段时间,退出、收购、合并将会成为共享单车的主要新闻。 最后看一眼这些共享单车App,谁知道半年后谁还在呢。 数据说明: 1.排行榜的排名依据为周活跃用户渗透率;只适用于安卓平台; 2.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猎豹移动的大数据平台libra; 2016 年 8 月 22 日猎豹移动大数据平台libra正式启用新数据源,数据来源更广,数据量级大幅提升。切换后的数据维度更多,涵盖日活、周活、月活、新增安装率、留存率等,将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移动app市场的情况,猎豹全球智库将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权威、详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 3.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