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天!9.9元的共享雨伞卖19元成了经典营销案例,我差点就信了时间:2017-07-11 ofo、摩拜掀起的街头共享之风还在蔓延,现在又陆续出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创业热潮,最近甚至还出现了共享女友,让许多单身汪梦想成真。 不论是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雨伞都面临“回收”难题。运营平台要么像ofo那样通过与蚂蚁金服合作通过个人征信来解决,要么通过收取一定的押金来强迫用户归还。共享雨伞就没有共享单车这么顺利了,一出生就命途多舛。 南昌出现 30 万把共享雨伞投放后“一伞难觅”的情况,创始人说这是要“藏伞于民”。杭州一家公司更惨,投放 5 万把共享雨伞,一天内就被城管收了个精光。 看上去共享雨伞是比共享充电宝还要不靠谱的项目。不过,最近一个流行的段子似乎让共享雨伞发生了转机,这个段子来自于微博CEO 王高飞@来去之间,其透露:
不少人都对这个段子中的“某共享雨伞平台”的套路拍案叫绝——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以后许多东西的销售,都可以“共享”之名实现无人销售,超市购物车、书、甚至宅男的充气娃娃……等等。 但仔细想想,不大对劲。@来去之间这个段子中,什么品牌的共享雨伞、什么繁华路段,都不明朗,这是段子的显著特征——就像咪蒙的文章一样,可以出现无数个“我有一个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助理)”一样,这很可能是YY。 带着这样的怀疑,我去查了一下关于共享雨伞的相关报道,发现共享雨伞9. 9 元成本卖 19 元,果然只是YY……因为,共享雨伞的成本不可能是9. 9 元。 我们会在便利店或者地铁口买到 10 元一把的伞,但质量一定好不到哪里去,基本都是应急状态下购买当一次性雨伞使用。 然而,做共享雨伞的平台,是不会做这么低质量的雨伞的,否则用不了几次就坏了。 更重要的是,共享雨伞在技术层面不只是一把伞的成本。 市面上共享雨伞采取两种技术实现。 一种是类似于共享充电宝的模式,有一个“伞柜”,伞的存储、上锁、发放、回收都是通过这个伞柜来完成。 这意味着,共享雨伞必须要有一个身份识别功能,可以让伞柜知道自己就是共享雨伞而不是一根擀面杖——否则爱捡便宜的人随便拿个什么插回去就把押金给退了。共享雨伞上会有电子标签来标记身份,这种共享雨伞一般适合布放在地铁站等特殊场所。 还有一种是独立模式,完全靠自己进行鉴权,因而可以挂在栏杆等处。这种共享雨伞自带密码锁,支付之后在手机上看密码再撑开雨伞,这样的设计让成本高出一大截,好处是,共享雨伞可以无处不在,布放在一切能挂东西的地方。 深圳的“e伞”更复杂, 不只是有密码锁,还有GPS芯片,以帮助用户通过App定位共享雨伞。 为了让GPS芯片发挥作用还自带太阳能面板……这么复杂, 成本可想而知。 不论哪种实现方式,共享雨伞的单把成本都远远超过 20 元,广州现在最知名的共享雨伞玩家魔力伞采取第一种方式,其创始人沈巍巍透露,
仅仅是加入电子标签,魔力伞的成本就已达到 30 元。根据雷科技小伙伴去现场评测的结果来看,这个魔力闪的质量本身不错,值回 20 元押金。 共享雨伞初期为了拓展客户,采取免费试用模式,也很难收取比成本价更高的押金。所以看到这里就会明白,“9. 9 元的共享雨伞卖 19 元成为经典营销案例”只是段子,这么多人相信,对于共享雨伞行业来说确实是一次成功营销。 说回共享雨伞,其实丢失率也不一定都那么高。比如广州魔力伞CEO沈巍巍就对《广州日报》表示,今年 3 月 31 日起在广州市场共投放 1000 多把伞,循环租借 1 万多人次,借还频率由最初的 5 天提升到现在的 3 天。“到目前,这 1000 把雨伞只损坏了 1 把,这是市民素质的一块试金石。”这并不是广州人素质高,关键还是押金数额设置合理。 人性都有弱点,做共享租赁不能把人往好了想,因为好制度让坏人变好,坏制度让好人变坏。不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雨伞,都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借伞不还、损坏等情况,通过技术和运营手段来规避,个人征信、押金都是手段。 不论是共享雨伞、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为了蹭“共享经济”的热点在名字里加入“共享”二字,这有一定的误导性。理论上来说它们更应该算是无人租赁平台。说到共享我们能够想到的场景越来越少,但无人我们能想到的场景就越来越多,这也是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技术要重点实现的目标。 租售切换相对容易,从无人租赁再到无人售卖,充满着很多机会,比如阿里投资的缤果盒子试水无人超市,更早之前机场等场所也已出现无人售卖机、无人果汁机、无人书店,以及风靡商场的夹娃娃机,都赚得钵满盆满。可以说,大家还是在做传统的生意,不过是加入了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有了新玩法,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商业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