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陌生人社交产品让用户越用越寂寞?时间:2017-10-20 为什么在社交产品中,你总是匹配不到想要的异性?为什么陌生人社交产品,让用户越用越寂寞?现有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比如陌陌、探探以及百合网,它们是如何解决陌生人社交的匹配和互动问题的呢?理想中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妨带着问题来看一看作者给出的答案。 “跟陌生人交流是刚需”,陌陌的科技创始人唐岩曾经在知乎上谈到过,他做陌陌的出发点是觉得大家白天在QQ或者微信上把该聊的天都聊完了,晚上不想再跟他们聊天,社交关系如果只有同事和同行圈等这些熟人太不人道,社交需求也是无法满足的。 目前,这种刚需的论断基本也达成共识了,在这种刚需下,社交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兴趣社交、图片社交、语音社交、聚会社交、情侣社交以及最近火热的游戏社交之狼人杀、好玩的短视频社交之抖音等等(当然有的已经被拍在沙滩上了)。自阿里、网易挑战微信失败后,熟人社交领域无人再敢去挑战,但陌生人社交可谓是一片红海。 但是,当你去问身边本身比较宅并且用过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朋友,他们的社交需求被完全满足了么,或者他的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么这样的问题,我想多半会说:“哪有什么社交”、“不知道到哪里找到想交流的”、“找到了也不知道怎么交流”,因此多数还会像以前那样宅在家里,继续寂寞、空虚、冷。 其实从社交产品的市场数据表现也能看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据艾媒网统计, 2016 年Q4 中国陌生人社交应用的用户规模达4. 88 亿人,较 2016 年Q3 增长3.61%,从 2015 年Q1 两位数的增长率一路下跌至此。 360 手机助手刚刚发布的 2017 上半年移动应用趋势报告中提到,今年上半年,内容型/社交型产品占据了Top50 应用中54%的席位。但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新上架的应用中,内容型/社交型产品占比仅18%。且从活跃度上来看,也只有陌陌和探探表现良好,其他的产品都是有待提高。整体可以看出陌生人社交增速放缓、方向收窄。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对此,我认为不能只解释成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其实艾媒网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个报告讲到,当前陌生人社交的主要痛点是匹配效率低,真实资料无法沉淀。笔者看来即使匹配上了,如何互动也是个重要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陌生人社交过程中的匹配和互动呢?其实陌生人的社交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异性社交展开的,这里着重说下陌生异性社交中的匹配与互动问题。 一、为什么陌生人匹配互动很难做好?1.人类还未很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具体来讲,也就是人类长期进化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传统,面对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冲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先分享一个关于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异性社交的一个段子: 在远古部落时期,如果一位男性大大咧咧地去追求一位女性,可能会受到来自和这位女性有深度联系的异性的生命威胁,因为那也许是王的女人。所以胆大糊涂的男性会因此失去性命,他的基因也就没有流传下来。而有紧张焦虑机制的男性都会顺利地进行繁衍,拥有自己的后代,以至于我们天生骨子里就带有某种程度上的紧张和恐惧。 我们不仅保留着远古采摘文明时代,男性遇到女性会脸红紧张等基因特征,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你也很难从我们父辈那里得到如何追女性的方法,因为一定程度上,他也不会。 我们中的大部分就是带着这种扭捏、羞涩、紧张、压抑,走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且在我们常见的社交产品中的一些功能上的设计,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1)微信:以摇一摇、附近的人等为撬动点,一夜之间让你发现自己每天可以沟通的人,和以前相比是指数级的增长了; (2)陌陌:迅速放大了我们与周围异性社交的效率(现实生活中的异性社交也不是不可以。但这个成本是蛮高的,风险是蛮大的。但在陌陌上你可以抓到一大票妹子和她们聊,她们也可以主动和你聊); (3)百合网:不仅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你的择偶面,而且通过心灵匹配、红娘牵线等手段,让你快速多维度地认识对方,从而提高了择偶的效率。 我们来想一下,以前面提及的紧张、焦虑这样的姿态去迎接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我们的反应会是什么?好奇?刺激?欣喜?释放?女性用户抱着好奇心以及被认同感等心态来到平台,一些男性尝鲜者在原始冲动的刺激和大脑的奖励效应助推下,大量搭讪长相姣好的女性,这就完全沦为“约炮神器”了。随着大量男性用户慕名而来,出现了“狼多肉少”的现象,女性的产品体验受到了威胁,被一些男性用户影响,不胜其烦,进而脱离平台。反过来,男性可能搭讪了半天,也没有人回应他,最后也逐渐脱离平台。 2.人类本身天然的矛盾性——长择策略和短择策略德国公认的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霍妮在她的《爱情心理学》中提到,男人、女人在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长择、短择策略。对于男人来说短择策略是短暂的、火热的,不伴随承诺和后代抚养的感情(也就是原始的性冲动驱使)。 长择策略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伴随婚姻承诺和对后代进行抚养的爱,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负责任”。男性短择的话,会更侧重于对身材的要求,长择则更加偏向于对容貌的要求。有意思的是,女性会稍有不同,只要女性不过分纠缠,很容易获得比现有伴侣更优秀的基因,因为十分出色的男人通常是愿意和一个普通女子发生关系的。在不要求长择的情况下,可以用短择来换取比自己所匹配的正常伴侣更好的伴侣。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据美国《生命科学》报道,多数女性短择的需求没有男性那么强。 为什么会有两种择偶策略?单纯采取短择的男性,容易因为女性难以独立抚养后代而导致基因灭绝,而单纯采取长择的男人,容易因为相处对象的“不忠诚”导致基因灭绝(这个很严重,《权利的游戏》的劳勃国王就差点因为瑟曦的“不忠诚”导致基因灭绝,江山后代无人)。在这方面,女性其实也差不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两种择偶策略为什么对社交中的男女匹配有着重大的影响呢?因为这两种策略在人类选择对象时候是有很大差别的,而陌生人社交产品基本上有明显的短择、长择策略倾向,比如陌陌这款产品上,短择策略的用户就比较多,而百合上则是长择策略的用户占主导。 我想现在我们可能会更加清楚为什么男性在陌陌等其他社交产品里面,虽会普遍广撒网式地到处和异性聊天而鲜有成功,主要是因为男性的短择标准相对而言比较低,女性的短择标准相对而言比较高(当然也不是没有限度,在如今美化工具如此厉害的情况,仍然p不出拿得出手的照片,我只能建议咱要不先换个地方,比如我们可以去雅致的社交场合聊一聊心灵?) 如果对社交产品的用户进行分层,不同层级用户之间的需求是有天然的错位的,这种错位在一定程度内,可能还会对层级之间的用户起到一定激励作用,从而形成良性闭环,但是这个闭环是有承载力的。我们可以据此来解释下陌陌早期的用户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已经搭建好,这时候的金字塔结构是相当稳定的,它内在的生态是平衡的。所有底层的普通用户会不断地去搭讪和追捧中间的女性用户,满足了她们的希望得到更多认可的愿望。而中间的女性用户又可以筛选出顶层的高富帅,相当于绩优股的角色。顶层的用户又会发现,其实很多高颜值、好身材的女性就在身边。至于后来这个结构难以支撑,则主要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大量慕名来的底层普通用户太过泛滥,超出了金字塔本身的承载量,从而影响了整个结构的生态平衡。 3.陌生人社交行为中存在的现象——自我认知具有盲目性男女匹配出现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用户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优质资源都是稀缺的,通俗点讲,如果男性用户都想要白富美,女性用户都想要高富帅,那注定大多数人收获到的只能是挫败。 《爱情心理学》中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婚恋市场价值(也称伴侣价值MateValue,简称MV),MV简单用一个公式表示是:MV=受欢迎程度/需求度*伴侣选择权,有兴趣可以自己细看。具体而言,衡量一位男性的MV,主要看年龄、身高、长相、财富、智商、性能力和长期承诺,衡量一位女性的MV,主要看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学历、性格、家庭环境。 总之,如果社交产品不能对用户盲目不自知的行为进行理性疏导,那肯定最终会导致大部分用户包括女性用户的挫败感。社交产品的匹配做好了,用户才有的聊,进而互动交流等一系列的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如何解决陌生人社交中的匹配互动问题1.社交产品有哪些必备要素——匹配互动处在什么环节?由于笔者是典型INTJ形职业人格(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中十六种人格类型之一,完美主义者,喜欢追根究底,力图抓住事物的本质),一向喜欢刨根问底,不问到身体以下部位誓不罢休。言归正传,其实要想更好地解决匹配互动问题,我们应该先来宏观地看一下,做好一款社交产品的必备要素有哪些,做好社交两端的匹配和进一步的互动在整个社交过程中处于什么环节。 首先什么是社交产品?简单概括为:时间投入+互动,是在一定时间内,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今日头条张一鸣也说过:“社交是一场信息交互运动”。 社交产品对用户时间的占用程度,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德勤和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以下简称GWI)近期发布的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人有1/ 3 的网络时间都用在了社交媒体上,社交产品是用户时间投入的无底洞。 然后,我们再将“认识一个陌生人并与之建立关系”的完整路径进行拆分: 第一步“发现陌生人”,主要看产品自身的调性和定位,能够为其带来什么样的用户,比如豆瓣是文青、百合是婚恋、超级课程表是校园人群。第二步到第四步,主要就是看如何匹配和促进互动了。我们可以看到,匹配和互动处于整个社交路径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那最后一步能否建立关系甚至发展到线下,更多要看“造化”了。 最后,基于这些陌生人社交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社交产品的构成有三个要素:关系链、信息、互动。“蜂巢模型”理论(蜂巢模型源于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 2011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名称是《Social media? Get serious !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分析了构建社交媒介的策略和 7 大组成要素,并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产品来说明这个模型比如Facebook、Twitter,非常实用)还有一种更具体的划分,它指出一款社交类产品是以身份为核心,由状态、分享、会话、群组、声誉、关系六大要素构成。 其实两种说法都是大同小异,说白了就是通过某种屏蔽或者匹配机制或者利用现有的通讯录等建立关系链,关系链两端承载的是各方的需求,而需求表现的方式就是信息(之前是图文,现在的路子越来越广,有直播、短视频等等),最后能够平稳的互动,才能说是建立了稳定的连接。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一看陌陌、探探以及百合网这三款产品又是如何解决陌生人社交的匹配和互动这个问题的。 2.陌陌在解决匹配和互动问题上是怎么做的?陌陌版本迭代记录 陌陌迭代过程中的数据表现 从陌陌的产品迭代记录可以看出,陌陌一直在找寻一条高效匹配并促使用户互动达到最终建立连接这样一个目标的道路。 初期,陌陌是通过用地理位置,满足用户社交及时性的需求去做用户匹配的,用户自行打招呼互动。因为近距离下用户默认是可以直接联系直接约的,加上之前说的稳定金字塔结构的存在,以及留言板、会员的强化等手段,这种基于位置匹配的互动效率在初期还是蛮高的。 探索转折期,随着“约炮神器”的广泛传播,大量的用户涌入陌陌,特别是男性用户。出现了我们前面提及的“狼多肉少”的现象,金字塔生态遭到破坏,匹配效率开始大幅降低。针对这个问题,陌陌通过两个途径增加匹配互动效率,一个是增加展示的维度,比如把信息流放在首页,而在此之前只是个人身份信息维度的展示,另一个是推出多对多聊天室,去弥补女性用户的不足,进而来提高匹配效率。 但是从上面数据的表现来看,效果并不太理想,没有挽回陌陌这个阶段呈现出的颓势。聊天室对用户实时同时在线人数、话题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太容易做好。我们拿豆瓣的聊天室来说,虽然没有数据,但绝大多数聊天室消息量和消息频率都很低,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有一次高峰是 2015 年的时候,Blur来香港巡演,乐视举行了免费直播,然后一帮Blur乐迷一边看直播一边在聊天室里面聊天,但是高峰时候,同时在线的用户才有 200 人左右,豆瓣聊天室鸡肋般的存在可见一斑。 陌陌版本更新详情 第二春,2015 年 9 月 7 日陌陌推出音乐互动直播平台——“陌陌现场”,我是歌手原音乐总监梁翘柏担任首席内容官,正式入局在线音乐直播领域,“陌陌现场”不同于针对普通人的草根直播平台,其签约的歌手均为职业歌手,采用直播演唱、粉丝发弹幕、赠送虚拟礼物等形式,打造可互动、强社交的“线上演唱会”。 从上面数据来看,陌陌终于在 15 年的第四季度,活跃用户出现增长,开始触底反弹。之后又不断强化视频且推出派对、快聊、狼人杀等功能,在此基础上,陌陌正式开启了第二春。 当前版本核心业务逻辑 当前版本关键界面 陌陌遇到直播,何以有如此好的化学反应?我们还是从社交过程中匹配和互动的角度去看。一对一不好匹配,直播是什么,一对多,它既是一种社交内容载体,也是一种交互场景,普通用户喜欢主播的话,“关注”就可以实现匹配,进一步互动的话,可以去看直播,进行评论、赞、打赏,而这些反过来又对主播有着很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而且,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相比于文字和图片,直播拥有更丰富和更直观的社交体验,实时性也有助于社交关系链的匹配和建立,陌陌还会通过其他社交手段去承接用户的社交需求,帮助用户做好匹配和互动并最终建立连接。这相对于其他单纯直播的平台,陌陌偏社交方面的优势也能很好地黏住用户。 3.探探百合是如何解决的?在陌陌上,当你选定了一个目标用户之后,你需要立即做的事就是发起交流,即使你是广撒网式的操作,也需要在选择了一个用户之后,立即打招呼然后再去选择下一个用户,这主要是因为发起交流与收到回应之间有天然的隔离。 那探探是如何处理匹配的互动的呢?探探干脆将这两步分拆,第一步专门去做匹配,第二步专门做互动。 第一步匹配又分了两步去实现。先是通过算法去推荐用户,探探联合创始人潘滢在接受网易创业采访时说,“我们会根据十几项指标(如兴趣爱好、职业、家乡等)来猜测用户比较喜欢什么类型,而且用户使用产品越久,根据算法进行的准确率越高。从最近一个月抽样来看,除了大多用户照片会在 3 张以上之外,75%的人还填了各种标签,平均每人填 18 个。这些都是在照片背后的信息,可以为成功率(尤其男生)极大加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在用户真正选择之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匹配的成功率。”在推荐之后,用户需要左滑右滑刷脸匹配,只有双方都喜欢才能完成配对成功,否则就再无交集。 探探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女性用户来说少了很多的不良的沟通,匹配率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潘滢也说过,探探是偏女性化设计的。对于男性来说,也将他们结识到女性用户的目标进行任务分拆,你想搭讪妹子,首先得让女性用户第一步滑动刷脸的时候能眼前一亮,给留个好的第一印象吧。这就促使男性用户先去优化、丰富个人身份信息,是不是至少把脸洗干净了,弄个发型,收起猥琐的笑容来个阳光暖男的笑脸……这样反过来也促进了整个社交氛围的静化,至少是表面上的静化,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女性用户的体验。 然后在促成互动方面,探探增加经典真心话、私密真心话,通过话题的深入和敏感问题的暗示,一步步拉近距离,帮助双方找到话题。 探探核心页面 百合网因为大部分是以婚恋为目的,男女双方大部分都是长择策略,会有多维度的考虑,选择相对更慎重,因此百合网对匹配做的也是最全面的,要求个人身份信息也是最多的,匹配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算法的推荐、独有的心灵匹配、红娘牵线、tinder式的左滑右滑、LBS距离、会员各种身份筛选机制、基本硬件条件手动筛序(包括但不限于年龄、身高、收入)。 百合网的互动主要是通过默认招呼选择、收费礼物和引导你去找共同兴趣爱好的方式进行的。默认招呼对发起者来说是方便很多,但由于发起者和接受者本身一般不会在产品内进行身份隔离(比如像滴滴的打车司机和乘客),本质上一个用户既可以是发起者也可以是接受者,那么当一位女性用户收到一个人的招呼时,她其实是清晰地知道发起者所有可能的选择,基于此,那些俏皮的表情,系统准备好的招呼语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收费礼物的话效果会好点,至少说明你有钱啊,在这里花钱从侧面也说明是有诚意的。百合网更多的还是会引导你去寻找共同兴趣。不过,百合网现在也在做“情感学院”了,旨在从根本上通过提升用户自身异性社交能力来提高匹配度,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在线时长,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好。 三、总结与畅想1.HMW——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方法么?我用HMW(全部名称是how might we,对于寻找解决方案的方向、扩展思路、寻找创新点,都有比较好的效果)的需求分析方法,来剖析下以上三个代表性陌生人社交产品在做好交友双方匹配和互动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恰恰代表了三种解决匹配互动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向和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在社交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当然选择的这些方向,也可能与他们自身调性和用户定位不同有关。 我们从图上也可以看到,在社交产品解决匹配互动这个问题上,还有其他的方向可供探索,比如,最近大火的狼人杀在游戏中提供更多展示机会,也能提高匹配效率,还有最新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提高匹配的精准度上也具有发挥的空间,这里不再展开。 2.社交产品真的给人带来快乐么?上述产品在解决用户匹配互动上很明显是有效果的,但是回过来想一想,我们究竟想从社交产品中得到什么呢?摆脱孤独、利益、性?我可不可以再进一步终极概括下,是快乐?那么,我们真的从这些社交产品中得到快乐了么?或者说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快乐? 每当看到人们沉溺于信息流、社交媒体、游戏中不能自拔时,我总会想到《自控力》中讲述的一个科学实验里面的小白鼠: 科学家将电极深深植入小白鼠脑袋中,通过电极来刺激小白鼠大脑的“快感中心”区域,小白鼠会得到快感。首先,他们让小白鼠禁食 24 小时,然后放到一根短管的中间,短管两头都有食物,如果受到了电击它会待在原地一动不动和一份有保证的食物相比,它们更希望等待出现另一次电击。 再在两头放了杠杆,通过杠杆可以电击到“快感中心”,小白鼠发现杠杆作用后,会不停电击自己,直到力竭而死。 后来,科学家把杠杆放在短管两端,中间放了电网,小白鼠就不停在电网跑来跑去直到烧焦了爪子疼到没法跑,如果自我折磨能够刺激大脑,那么它就能忍受折磨。后来在人类身上做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最后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个所谓的“快感中心”其实是中脑的“奖励承诺”系统,是我们原始的动力系统。当遇到奖励机会刺激时,通过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着迷、寻觅和欲望,从而发挥作用。但是请注意多巴胺不会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感觉,它只是一种激励。我们种种欲望、上瘾、被诱惑都跟这个有关系。 那么这种刺激对人类来说都有什么影响呢,其实上面说的信息流、社交媒体、游戏等都包含在内。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用户在这三方面花费的时间最多。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受到那渺茫的社交机会成功的刺激,花费大量时间去浏览异性照片,到处留言私信。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快乐了么?我想更多的是焦躁、乏力等体验,上述小白鼠的表现历历在目。 这里不是说互联网有多恶,只是在想这些社交产品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人性中的阴暗面。社交的确是刚需,但是这种类型的放大,面对乌合之众是否是理性的,是否真正给人类带来快乐。那种适当的让你认识一些不一样的人,时不时地为你的生活带来一些小确幸,不也是很好么? 3.一种解决思路——从《人类简史》说起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探讨了半天,关于人类如何从一个“也没什么特别的”类似大猩猩的动物翻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的三座大山最终变成有神一样能力的巨人。这其中有对人类各种恨铁不成钢的埋怨,最后落脚在“人类如何获得快乐”时,他指出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不停嗑药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要骗自己骗得更彻底。 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所以他提出了第三种方向,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获得平静。 那么社交产品如何让人类获得快乐?在前面已经讲过人的短择策略和长择策略是造成陌生人社交过程中匹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的不自知不理性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我觉得不应该完全顺着用户需求去做产品设计(咱们暂时抛开商业抛开方法论,注意,我们是在谈理想),用户要的是快乐,而用户表现出的需求并不一定最终给他们带来快乐,让用户认识自己才是关键。 那这样的社交产品具体可能会长什么样呢?我在这里设想了一下。 比如: 匹配的时候匹配不到合适的用户,如果是因为形象太差,那就告诉用户形象太差,告诉他如何做个体面人,或者给点整容医院的推荐也好。 如果用户到处打招呼,询问“约不约”,直接告诉经常约的弊端,或者告知用户如何引导爱与性的融合才会更快乐,或者通过聚会、读书会等积极向上活动,合理帮用户疏解性能量。如果还想约,那就直接开个情感学堂,告诉如何友好达成双方都满足的约。 如果用户在两性交往中脸红、口吃、不知所措,方法同上,也可以建立帮助社群,两个人一块做同一件事的过程中,最能擦出火花,这里也能有很多促成连接的场景。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有意欲伤害对方的自私行为,直接让其“滚粗不送”。 当然这样真正为用户考虑、理性引导的产品,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去用,但是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完) |